|
-
回上一頁
我們的家園
我們的愛河
- 資料來源: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海洋教育網
- 日期:2016/08/31
我們的愛河 |
資料來源:鹽埕國中
|
 |
‧全長十二公里,源於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田野,自東北而西南,匯入高雄港
‧在台灣的諸多河川中並不顯眼,內政部營建署在防洪整治計劃中將愛河列為防洪排水溝,以洩洪為主要的功能 ‧然而在市民的眼裡愛河是高雄文明的起源,先民賴以維生的命脈,也是高雄走向海洋的起點 |
|
 |
‧愛河從淺海變為窪地、沼澤, 河道慢慢浮現。形成之初河道 縱橫交錯,埤塘密布。
‧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海圖上已出現愛河河道,但未有名稱。
‧清朝時期,先民以「港」稱呼愛河的河段。愛河從上游到下游的港名依序是船仔頭港、田尾港、龍水港 鹽埕港。 |
 |
1.船仔頭港大約在今文藻語專到明誠橋一帶。
2.田尾港大約在今明誠橋附近到三民一號公園的博愛橋之間。
3.龍水港大約在今治平橋到建國橋之間。
4.鹽埕港則是建國橋以南的河域。 |
‧日據初期,愛河仍未有統一的名稱。1920年打狗(高雄舊名)更名為高雄,1924年升格為高雄市,之後,稱 愛河為「高雄川」。
‧當時因修築高雄港,而疏濬愛河成寬73至128公尺,深3.6公尺的航道,作為工業運輸之用,因此,又稱 「高雄運河」。
‧鐵道部在今建國橋北側的鐵路鐵橋邊立有「高雄川」的鐵牌。1995年市政府拆除該鐵橋,「高雄川」鐵 牌隨之消失。 |
‧光復後,愛河成為情侶談情說愛的地方,市民陸續在下游河岸經營划船所,出租小舟供情侶泛舟談心。
‧1948年,市民陳江潘在現今中正橋附近經營划船所,由詩人呂筆命名為「愛河遊船所」,生意興隆。 情侶盪舟談情雖然美好,但當愛情發生波折時,「情定之所」也成了「殉情之處」。
‧1949年6月,颱風過後,又發生愛河殉情事件,新生報北部版記者初抵高雄就任,現場採訪後,誤以為 河畔招牌的「愛河」兩字為此河的名稱,於是以「愛河殉情」為報導標題,「愛河」一詞成為媒體共用 的名稱,逐漸引起市民的共鳴,愛河之名不脛而走。
‧民間自此改稱「愛河」,不再稱高雄川。 |
‧1968年楊金虎主政之時,有市民向市議會建議,取「萬壽無疆,仁民愛物」的意涵,將壽山更名為 「萬壽山」,愛河更名為「仁愛河」,以向蔣介石總統及夫人祝壽。
‧經議會決議通過,市政府報請省政府轉內政部同意後,於1970年10月31日公告實施,令山河蒙上政治的 色彩。
‧1991年市議員陳光復有感於山河名稱含有政治意涵並不妥當,提案恢復山河的舊稱,市議員張益郎、 李復興亦提相同的臨時動議,經議會決議通過,市政府函請內政部同意備查後,公告於1992年元旦起, 恢復「愛河」名稱。 |
‧愛河名稱自清朝、日據、光復後各有不同的名稱,每個名稱背後均代表著不同的意義。
‧清朝時期先民以「港」名之,表示當時的愛河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動脈,船渡是主要的交通工具。
‧日據時期稱為「高雄運河」,顯示愛河擔負起工業運輸的功能。
‧光復初期稱「愛河」,透露先民的浪漫情懷,物質生活雖差,但精神的浪漫卻不能沒有的,「仁愛河」 的名稱則顯示政治的色彩。 |
|
十七世紀 |
荷蘭海圖上出現愛河河道, 未有名稱 |
清朝時期 |
和人以"港"稱呼愛河和段, 從上游到下由依序是船仔頭港, 田尾港, 龍水港, 鹽埕港 |
1920年 |
打狗更名為"高雄街", 日據政府正式以"高雄川"名之, 又名"高雄運河" |
1948年 |
市民陳江潘在中正橋畔設"愛河遊船所" |
1949年 |
情侶殉情高雄川,記者誤以"愛河"為河名報導, 引起市民共鳴. 民間改稱"愛河" |
1970年 |
為向政治人物祝壽, 愛河更名為"仁愛河" |
1991年 |
議會體察民意, 恢復"愛河"名稱 |
|
-
回頁首
-
回上一頁
- lp.xsl:,cp.xsl:
| |